導讀:黃金價格一路狂飆,早已讓一口價黃金飾品突破千元大關,也暗自成了糊涂賬。他第一次買黃金首飾,以為都是按克重計價,直接被帶到‘一...
黃金價格一路狂飆,早已讓“一口價”黃金飾品突破千元大關,也暗自成了“糊涂賬”。
“他第一次買黃金首飾,以為都是按克重計價,直接被帶到‘一口價’柜臺,回家才發現只有1.04克,等于每克1640元。”孫女士向貝殼財經記者吐槽,2月中旬男友花了1706元購入一款“一口價”足金吊墜,其間店員并未提及克重以及計價方式。
每克高達千元的價格同樣引發何女士不滿。前不久,她花費4196元購買了足金戒指,購買前問詢克重,店員表示“一口價”飾品是按“件”標價,未告知克重,回家查詢才發現只有3.2克,一克達1311元。
近日,記者走訪多個黃金飾品柜臺注意到,如今很多黃金飾品都以“一口價”方式銷售,這種金飾多數只標注價格、含金量、工藝,很少在顯著位置標明克重,個別商家甚至完全不標克重。
在業內人士看來,企業推廣“一口價”金飾是為了創造更多溢價,提高利潤空間。這幾年金飾生意不好做,有些金店為了賺錢,不在工藝和設計上發力,而是將小克重首飾定為“一口價”,并誘導甚至欺騙消費者購買。
每克售價超千元,中國黃金客服稱克重公示無統一要求
近日,貝殼財經記者走訪了菜百、中國黃金、周六福、周大福等品牌的黃金飾品柜臺看到,幾乎所有品牌都有“一口價”金飾銷售,這些產品與按克計價的黃金飾品陳列在一起,沒有明顯區分。此外,大部分柜臺的“一口價”金飾標簽僅展示價格,而克重信息則“隱藏”在標簽背后或內部,需咨詢店員才能得知。
目前,“一口價”黃金售價每克1100-1700元之間,其中每克1300元左右的款式比較多。貝殼財經記者在各大品牌旗艦店或專柜看到,菜百16克四季平安吊墜售價為15600元,平均每克售價為975元;周大福1.09克故宮系列吊墜售價為2380元,平均每克售價為2183元/克;老鋪黃金24.2克的古法手工足金花絲葫蘆吊墜售價為28780元,平均每克售價為1189元。
貝殼財經記者隨后致電了多個品牌的客服,其中,周大福表示,無論是“一口價”還是按克計價的產品,電子質保單均會顯示克重。中國黃金則表示,全國門店對“一口價”產品的克重公示沒有統一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品牌不同門店對“一口價”金飾的克重信息公示情況也有差異。貝殼財經記者以消費者身份就“一口價”克重標注問題,隨機咨詢了周六福的不同門店柜臺,有的告知“標簽上有明確克重”,有的則表示“一口價按件出售,不提供克重,僅可現場稱重。”
對此,周六福客服對貝殼財經記者解釋稱,“一口價”足金飾品的克重在標簽內側,為了不影響二次銷售,消費者購買后才能打開標簽獲知克重。“一口價”金飾是按件出售,如果需要克重金飾,店里也有按照克重計價的產品。
“一口價”飾品單克重身價不低,但在品牌黃金回收政策上并沒有優勢。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目前多數黃金珠寶品牌以舊換新還是以“克重”為基準,并不提供“一口價”黃金飾品的回收服務。部分店鋪“一口價”黃金飾品仍按照克重和當日金價回收,溢價部分全部損失掉。有的金店承諾“一口價”黃金可以以舊換新,也只能在“一口價”類產品中置換,若按照克重和當日金價置換,損失更大。
撬動企業利潤,品牌瞄準“輕量化單價低”
“一口價”實際上指的是一種黃金珠寶首飾的計價方式。
據了解,黃金飾品一般分為按克計價和固定價格兩種方式出售。按克計價的黃金飾品,其價格由“克重×當日金價+工費”計算得出;“一口價”黃金飾品則不以克重計價,而是直接標明一個固定價格銷售。通常情況下,“一口價”黃金飾品的每克價格會高于當日金價。
據從事珠寶行業多年的徐立向貝殼財經記者介紹,2010年前后部分品牌嘗試推出設計感較強的“一口價”黃金飾品,主要面向年輕消費群體。隨著古法金和硬足金工藝的成熟,同時熱門IP、國潮聯名等文化概念的融入,“一口價”黃金飾品逐漸增多。這些飾品的特點是設計新穎、輕量化且單價較低。近兩年老鋪黃金、周大福、周生生等知名品牌紛紛加大推廣力度,“一口價”黃金飾品的市場占比逐年上升。
“與普通金飾相比,我更喜歡‘一口價’黃金。”倪女士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她兩年前買了一款6.8克黑金飾品,7798元,每克1146元,“當時金價是500多元,但是我很喜歡這個款式,雖然貴一點,與某些品牌銀飾相比更具性價比,又好看又保值。”
據了解,這類硬足金產品恰恰是對金店利潤貢獻最高的黃金首飾品類之一,主要由年輕消費者購買。
“‘一口價’黃金定價標準主要由克重、設計、稀缺性和使用場景等因素決定,看似脫離按克計費,但事實上對價格影響最大的仍然是克重。”要客研究院院長周婷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企業推廣“一口價”金飾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創造更多溢價,提高利潤空間,突出產品設計價值,提高品牌形象。比如,老鋪黃金就是采用定價黃金的銷售模式,即“一口價”,這也使其實現超高溢價,公司2024年歸母凈利潤預計為14億元至15億元,同比增長236%至260%。周大福在財報中也提到,定價黃金產品的零售值占比由去年同期的6.9%上升至18.7%,并支持集團的毛利率保持韌性。
去年9月,老鋪黃金上市后首份財報顯示,上半年營業收入35.2億元,同比增加148%;凈利潤上漲199%至5.88億元,毛利率為41%。相比之下,周大福、周生生等品牌的毛利率在20%-30%左右。
企查查數據顯示,在黃金投資與消費雙重驅動下,我國金飾相關企業注冊量連續兩年走高,現存6.6萬家金飾相關企業,歸屬批發和零售業的企業占比78.7%。業內認為,國內黃金珠寶企業的銷售模式主要是售賣黃金而非品牌,隨著金價上漲,周大福、老鳳祥等傳統企業規模化發展的成本優勢不再,未來黃金珠寶企業更需通過產品設計、工藝、服務等獲得品牌溢價,“一口價”銷售模式的優勢就在于擺脫了對金價的依賴,轉向品牌化發展。
“奢侈品化是珠寶行業的必然趨勢,黃金珠寶品牌數量會越來越少,并且越來越高端,大眾類珠寶品牌將逐步退出市場。” 周婷指出,“一口價”黃金是飾品,和賣黃金是兩個概念,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口價”或將成為黃金珠寶市場的未來趨勢,具有取代克重黃金的可能性。但她也指出,“一口價”黃金飾品的短板主要在于設計仍然有待提高,包括疊加其他材質的多元化設計還未十分流行。“未來黃金珠寶品牌高端發展要加大產品創新力度,重視黃金飾品的定制服務。”
“一口價”成吐槽重災區,店員誘導消費待規范
“一口價”黃金飾品在市場上取得了顯著的份額,但消費者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勢。
一部分消費者認為其款式新穎、工藝精湛,既時尚好看,又能保值增值。也有不少消費者表示,“一口價”黃金飾品是個“坑”,尤其購買過程中,店員隱瞞克重、刻意誘導,令消費者對該類產品產生價格虛高、信息不透明等質疑。
貝殼財經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搜索看到,截至2月27日,近一年來以“一口價”黃金為關鍵詞的投訴條數達1500條,涉及中國黃金、周六福、周大生、六福珠寶、老鳳祥、老廟黃金等品牌,多數為加盟店。另據消費保平臺數據,在2024年累計收到7000多件黃金珠寶的投訴案件,其中黃金類產品投訴占八成,而“一口價”黃金的相關投訴占黃金類投訴量的62%。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多個投訴平臺案例發現,關于“一口價”黃金飾品的投訴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部分商家利用消費者對黃金飾品的不熟悉,誘導其購買“一口價”產品,強調款式新穎、工藝先進,卻未告知實際克重和換購限制條件;二是,消費者購買時想了解克重,商家故意隱瞞克重信息,或僅提供模糊的口頭估重,消費者購買后發現實際克重與預期相差甚遠;三是,消費者在購買時被告知可以等價換購,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有種種限制。
貝殼財經記者走訪發現,黃金飾品市場的同質化競爭嚴重。例如,主打古法金和足金鑲嵌的老鋪黃金,其全部產品都采用“一口價”模式。然而,記者在老鳳祥、菜百等柜臺看到,各家黃金珠寶品牌均已推出“平替”款古法黃金飾品,價格更為優惠。此外,類似工藝和款式的黃金飾品在不同品牌的定價模式也不同,某品牌的3D硬金手鐲按克重計價,而另一品牌的同款產品則采用“一口價”模式,價格相差幾百元甚至上千元。部分品牌標注的3D、5D工藝與普通款式在外觀上區別不大,但價格卻高出許多,作為消費者難以通過肉眼判斷工藝差異。
徐立表示,這幾年金飾生意不好做,有些金店為了賺錢,不在工藝和設計上發力,而是將小克重首飾定為“一口價”,并誘導甚至欺騙消費者購買,阻礙了定價黃金飾品的良性發展之路,這為“一口價”黃金首飾蒙上陰影。
北京市易和律師事務所苗慧敏律師接受貝殼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口價”黃金飾品出售的是整件飾品,而非按照黃金重量銷售。現有法律法規及行業標準并未規定該類黃金飾品必須標注克重,導購人員也沒有法定義務主動告知“一口價”黃金飾品的具體克重。同時,“一口價”不是按克重銷售,且也不屬于必須標注“克重”的商品。不過,由于黃金飾品與其他材質飾品不同,市面上分為“一口價”和“按克”產品,且大多數消費者購買時習慣將克重與銷售價格掛鉤,因此建議商家,在銷售黃金飾品時明確標注“一口價”或按克銷售的方式,避免誤導和混淆。
苗慧敏提醒,如果店家在銷售時誤導消費者,承諾的克重與實際不符,或者存在虛假信息,消費者可以要求退貨或補差價。無法協商解決的話,可以通過投訴或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上一篇:女子闖紅燈被撞身亡 網約車需賠50萬 究竟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