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電詐)在全球范圍內愈演愈烈,成為跨國犯罪的重要形式。據界面新聞報道,2023年全球電詐損失高達389.5億美元,其中海...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電詐)在全球范圍內愈演愈烈,成為跨國犯罪的重要形式。據界面新聞報道,2023年全球電詐損失高達389.5億美元,其中海外華人和留學生成為重點目標。電詐團伙利用信息泄露、心理博弈等手段,對受害者進行精神打擊和經濟詐騙,甚至導致一些受害者陷入絕望。
以留學生小茜為例,她在香港大學攻讀直博項目時,遭遇了一場精心設計的詐騙。詐騙者冒充入境處工作人員,聲稱她的信息被泄露,并涉及洗錢活動。在長達一個月的“精神折磨”中,小茜被要求24小時接受監控,每隔三小時匯報行蹤。詐騙者還通過偽造的“公安”背景和逼真的“審訊”過程,逐步獲取她的信任。最終,小茜在對方的誘導下,轉走了銀行卡中的150萬元港幣。
這種詐騙手段并非個例。在澳洲生活的華人Lynn也遭遇了類似的騙局,被詐騙5萬元澳幣。詐騙團伙通過冒充公檢法人員,利用受害者對公權力的信任,以及對家人的擔憂,實施詐騙。他們還會根據不同人群的特點,設計針對性的詐騙劇本,如針對留學生、新移民等群體。
電詐的跨國性質使得追責和追回損失極為困難。由于犯罪團伙多藏身于東南亞、迪拜等地區,執法權和管轄權的爭議導致調查和懲治工作難以推進。受害者在追回損失時,往往面臨高昂的法律成本和繁瑣的程序。
為何高學歷者也屢屢被騙?反詐民警陳國平指出,電詐與知識水平無關,而是利用人性弱點和心理狀態進行精準攻擊。留學生和年輕人群體因社會經驗不足,更容易陷入詐騙團伙設計的“心理戰”。受害者在詐騙過程中往往被孤立,失去判斷能力,最終陷入詐騙陷阱。
面對電詐的威脅,專家建議,公眾應提高警惕,避免在陌生環境下透露個人信息。一旦遭遇詐騙,應立即聯系官方機構,避免在線上配合詐騙分子。同時,學校和社會也應加強對電詐的宣傳和教育,幫助更多人識破詐騙手段,避免陷入陷阱。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