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網校一點通>社會資訊 >   正文

藥品“比價神器”變“漲價暗器” 實在太無語了

導讀:經歷了菜價飛漲的夏天后,豬肉價格也連創年度新高,年內漲幅已超30%。除了這類高頻剛需的消費品,另一種不為人所注意的商品——藥品,其實

經歷了菜價飛漲的夏天后,豬肉價格也連創年度新高,年內漲幅已超30%。除了這類高頻剛需的消費品,另一種不為人所注意的商品——藥品,其實也在偷偷抬價。

最近,不少人在社交媒體上抱怨,自己常買的多個日常藥品,在線上平臺都有不同程度的漲價,涉及到過敏藥、感冒藥、消炎藥等多個品類。

這個漲價是由誰主導的?背后的個中緣由又是什么?

據報道,最近兩個月內,不少藥企向電商平臺和有線上銷售業務的藥店發來維價函,“不夸張地說,最近桌子上收到的維價函像成堆的雪片一樣。”一名藥店行業人士說。

藥品“比價神器”變“漲價暗器” 實在太無語了

而所謂的維價,也是一門新的生意,會有專門的中介公司替藥企發函,把價格“打上去”,甚至找到相關部門投訴。

作為鞏固現有利益鏈條的重要手段,藥企要求銷售終端調整價格的“維價”舉動也早已不是新鮮事。有媒體報道,光是2015年至2017年,在各大醫藥電商平臺就有數百次維價,涉及521個品規、121個藥企。

換句話說,不是外賣、電商平臺要漲價,而是藥企急了。

一家在長沙經營藥店的老板向《每日經濟新聞》的記者表示,“藥賣得便宜反而惹了麻煩,更沒想到部分上游廠家和商業公司發來‘警告’甚至直接斷供。”

自從藥品集采政策大規模落地后,再疊加電商平臺紛紛加碼大健康賽道,“外賣買藥更省錢”的心智日益成熟,公眾這些年已經習慣了看病買藥先看看線上平臺,現在突然遭遇了漲價,有些措不及防。

究竟發生了什么?

01

春江水暖鴨先知。政策風向是醫藥上游玩家再度拿起“維價”武器的最根本原因。

今年6月,國家醫保局下發《關于開展“上網店,查藥價,比數據,抓治理”專項行動的函》。

該函件指出,以網絡售藥平臺“即送價”為錨點,將省級集采平臺掛網價格、集中帶量采購中選價格、定點零售藥店藥品價格等各渠道藥價,與網絡售藥平臺“即送價”比對,發現異常高價,督促醫藥企業主動調整。

這意味著,外賣等線上平臺的藥價,將成為藥價“治理”的參照。

隨即,“比價神器”在多省市逐步落地。有媒體統計發現,截至2024年8月,廣東、陜西、內蒙古、海南、福建等9省醫保以及深圳、大連、沈陽、徐州、荊州等18市醫保均支持在手機上進行藥品比價,推進速度可觀。

這對普通消費者而言,以比價促降價,當然是一件大好事。很多人都在等待著,藥店展開新一輪治理。

但令公眾始料未及的是,線下渠道沒降價,線上渠道卻漲價了。

站在藥企的角度,倒也邏輯自洽。既然是比價,既然是“線上線下價格統一”,又不是一定要線下降價,線上也可以漲價啊,漲了不就價格統一了嘛?

究其原因,占據處方藥60%以上市場份額的公立醫院仍是絕大多數藥企的“主戰場”。有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藥品總銷售額達18865億元,其中公立醫院終端占61.3%。

為保證醫保內“盤子”不受損,藥企與其調低藥店或醫院藥價,不如直接對電商平臺的藥品漲價。

為逼迫線上渠道就范,藥企近期頻頻向有線上銷售業務的藥店發來維價函,若遭遇抵制,藥企不惜發來下架藥品的“警告”甚至直接斷供。

從醫保局此次發函目的來看,藥企的反應顯然是有違于醫保局政策降費初衷的,也傷害了老百姓的用藥可及性。

為何明知不可而為之?還得進一步看看藥價體系形成的來龍去脈。

02

此次藥品漲價,藥企應當是權衡過的。

乍一看,藥企的小算盤打得很精,既“響應”了醫保局的比價函,又保住了線下渠道的大盤,還漲了線上的價。

但若細究,仍然能夠發現漲價的非理性因素所在。

正如輿論所言,此次漲價是“應激性漲價”。什么是應激?未經深思熟慮是應激,反應過度也是應激。

藥企本無需過度緊張。

其一,院內醫保藥品,尤其是集采藥品,才是國家醫保局此次比價的重點關注對象。在函件中,國家醫保局明確:治理不合理高價的重點是“涉及到醫保基金支付的”。

道理也很簡單,醫保局關注的是醫保基金大盤子,線下渠道如果將集采藥品賣得太貴,顯然有礙于“省錢大計”。

早前國家醫保局已多次吹風,要擠出價格水分,從醫藥反腐、“四同藥品治理”、約談一心堂等動作就可見其決心。

回頭來看,院外的線上零售渠道銷售的藥品中相當一部分都是非處方藥,價格自由度本就更大,醫保局也未必有閑心事必躬親,藥企緊張個啥呢?

藥企們,不要一聽比價,就心虛出汗,進而動作走形,荒腔走板。

其二,在此次醫保局的比價函中,“明顯高于”和“顯著高于”是反復出現的一組高頻詞,可見政策對合理范圍內的價差及正常運行市場機制具有一定的寬容度。

以湖南省醫保局為例,此前該省下發藥品價格聯動通知,對掛網價差進行明確的量化管控,西藥(化藥、生物藥)價差控制在1.8倍以內,中成藥控制在3倍以內。

所謂“多端價格統一”,這是藥企對政策的誤讀,甚至不排除是借機漲價的借口,但一刀切的做法絕不是醫保局的原始口徑,更不是初衷。

那么,藥企真正需要緊張的是什么?

03

前一段時間,《經濟日報》發表了一篇意味深長的評論:

醫藥價格“一盤棋”絕不意味著“一刀切”和“一口價”。和公立醫院執行的國家集采價格不同,零售價更多來自市場自由競爭,藥店享有監管范圍內的自主定價權,考慮到物流成本、供需關系、原料成本及中間環節變動,合理范圍內的“價差”是正常的。因此,嚴格監管藥價不是簡單地將線上線下藥品價格畫等號,若“一刀切”地執行比價政策,恐將導致“線上線下皆高價”,讓惠民政策變味。

可見,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主流輿論,關切的都是“不合理高價”,而不是所謂的“一刀切”和“一口價”。

一刀切并不符合中國醫改的大方向。

早在近十年前,2015年6月1日,《推進藥品價格改革的意見》頒布,這意味著除了醫保目錄內藥品之外,取消了絕大部分藥品政府定價,藥品實際交易價格主要由市場競爭形成。

現在的問題是,“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實在是個過于寬泛的概念。

以線上買藥的價格為例,考慮到租金、物流成本、供需關系、原料成本及中間環節變動,同一平臺上的不同門店,藥品的價格當然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家藥店,同一種藥品在一年內也會不斷調價,碰上購物節有時候優惠幅度還可能很大。

因此,“線上最低藥品價格”本就是一個過于模糊的概念,這不應當成為比價的“錨點”。

但這就是真實的市場。只要市場機制還存在一天,合理的藥價差異就會一直存在下去。

與此同時,低價也不應成為唯一標準。

比如,不久前有一則很火的新聞:一位浙江家長在帶孩子就醫時發現,當地醫院只能給患兒使用一款國產阿奇霉素,而非進口的原研藥。孩子打了兩天點滴后仍高燒不退,直到轉去另一家醫院,換成注射進口原研藥——輝瑞的希舒美后才退燒。這位父親問:為什么以前能用的進口藥消失了?

公眾很擔心,價格會不會成為藥品集采的唯一標準,以至于有些藥效可能更顯著的進口原研藥都被剔除在公立醫院之外。

“線上-線下”的藥品價差,道理也是一樣的,價格很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

藥品價格,尤其是醫保目錄以外的藥品,最重要的其實不是“降價”,而是“透明”。

所謂比價,正是藥價透明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這一點上,必須說,外賣、電商等線上買藥平臺有著天然的優勢。

只有透明化,市場機制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藥價才能夠回歸合理區間。

正所謂醫保的留給醫保,市場的交給市場。

04

“線上買藥變貴了”的部分聲音,無疑也意味著平臺成為了這次藥品漲價風波的被誤傷者。

對于藥企藥店而言,醫藥電商或許意味著一個“破價者”,他們的態度,就像很多實體商店對電商一樣,甚至會把行業通病也歸咎于醫藥電商的橫空出世。

這種情緒當然也正常,誰不想躺著把錢賺了,賺的還是超額利潤。

心態更糾結的是藥店。

坦白說,這幾年,線下藥店,哪怕是家大業大的連鎖藥店過得都不怎么樣。

有數據顯示,連鎖藥房規模擴張勢頭仍在延續,但它們的營收增速與凈利潤增速卻開始出現拐點。

在某些人看來,這個鍋又是線上平臺的。

真的是這樣嗎?

截至2023年末,全國藥店數量已達66.7萬家,比奶茶店還多出20多萬家。

我們真的需要這么多藥店嗎?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單間藥店服務人數低于2000人的醫藥零售市場,店均服務人次只有發達國家的40%。

開得多,虧得就越多。盲目擴張,致有今日。

有些連鎖藥店發現,與其胡亂甩鍋,不如主動擁抱互聯網。

縱觀一眾連鎖藥店2024年中報,盡管數據并不好看,但數字化轉型,卻是各家公司選擇的一致方向,即時零售渠道的高增速成為這場藥店寒冬中罕有的亮點。

“線上線下雙主場”這個道理,藥店明白了,藥企卻還沒明白過來,或者說,假裝不懂。

當連鎖藥店規模效應失效后,藥企的增量市場其實也寄于線上。從這個意義而言,在數字化轉型這個問題上,藥企、實體藥店、線上平臺這三者的利益是趨同的。

在共同的利益面前,鬧情緒也只是鬧情緒而已。

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市| 大新县| 马公市| 汝南县| 资兴市| 彩票| 滨州市| 正蓝旗| 大邑县| 平谷区| 陆河县| 德江县| 洛南县| 略阳县| 峨山| 寻甸| 越西县| 合山市| 永城市| 丰县| 壤塘县| 边坝县| 古蔺县| 黄浦区| 平乡县| 工布江达县| 金平| 潜江市| 肇东市| 麻江县| 闽清县| 华蓥市| 吉首市| 白河县| 宝清县| 万安县| 尉氏县| 庄浪县| 若羌县| 房产| 枣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