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北漂女孩桃子的衣柜里,有一件睡衣深得她的喜愛,穿了5年,還沒升級換代。它是一件男裝,亞麻材質,寬松、透氣,還有一些別出心裁的設計
在北漂女孩桃子的衣柜里,有一件睡衣深得她的喜愛,穿了5年,還沒升級換代。
它是一件男裝,亞麻材質,寬松、透氣,還有一些別出心裁的設計:這款男裝睡衣雖然是半袖,但腋下卻是空的,夏日悶熱的時候,一打開電風扇,風就會呼呼地從手臂里灌進來,給桃子以從未想象過、“腋下鉆風”的舒適感。
后來,桃子悟了,衣服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男性腋下愛出汗,顯然,設計師們洞察了這部分群體的特殊需求,讓睡衣做到通風。說到這里,桃子感覺有點“酸”——自己穿女裝的二十多年里,似乎從來沒有這樣,被“體貼”照顧過。
更多時候,衣柜里的女裝,總是有一些細小的槽點。說起來,這些槽點往往很小,不足以讓人徹底放棄某件衣服,但它們就像鞋子里的小沙粒,始終存在、始終硌腳,造成細微又難以忽視的不適和膈應。
最常見的一種,是女裝常常沒有口袋。和桃子一樣,今年夏天,26歲的米米穿得最多的一條褲子,也是男裝。外表上看,這條水洗色的牛仔褲和一些潮牌女裝沒太大不同,“上下一樣寬”,配上復古上衣顯得格外chill,但讓米米大呼驚艷的是,“它至少有6個口袋”,什么雜物都能放下,穿上它,就再也不用背包。最重要的是,這條褲子的價格便宜到夸張的程度——19塊,包郵。
女裝還總是出現(xiàn)偏小的尺碼、偏短的長度。一到夏天,七分褲熱,米米愛穿短褲,但不少女裝的短褲都緊了點兒、短了點兒。只要坐下吃飯,米米會感覺肚子被勒得發(fā)緊,裸露出來的腿部皮膚,就這么黏糊糊地貼合在凳子上。但反觀男裝,短褲長度基本都接近膝蓋,徹底避免了這個煩惱。
關于女裝尺碼過小的討論,早已不是第一次。去年有段時間,女裝界突然刮起一陣BM風,衣服只有一種尺碼,女孩們想方設法地把自己塞進堪比童裝的衣服里。
現(xiàn)在,BM風已經刮過,但衣服尺碼帶來的煩惱,似乎從來沒有消失過。桃子記得,有一次,她徒步之后有點曬傷,緊急買了一件女裝吊帶背心,為了讓衣服寬松些,特意買了L碼,結果一套上,這件背心還是緊緊地貼住了皮膚。
對于這個需求,互聯(lián)網上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買“老頭衫”——相關筆記超過800萬條,被稱作“打響反粉紅稅的第一槍”。穿上這件13塊9的老頭背心,擁有不需要精致妝容打造的真正松弛感,舒服、便宜,還更涼快。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像桃子、米米這樣的女性,已經習慣了女裝帶來的細微不適,以為“衣服原本就是這樣,需要我自己去適應這種不舒服”,直到她們開始接觸男裝,才知道,有些煩惱,放在男裝上并不存在。
除了穿老頭衫之外,社交平臺上,不少女性分享了自己購買男裝的經歷,被形容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小紅書博主@醒時已暮賞花歸 買了條男裝褲,才發(fā)現(xiàn)褲子的水洗標上覆蓋有一塊小小的半圓布,遮住了總是戳肉的水洗標。此前,為了讓水洗標不那么難受,她還嘗試過把標簽剪掉,結果“更戳人了”。她之前買的女裝褲,價格在200元上下,都沒有見過這樣友好的設計,如今,卻在一條50塊錢的男裝褲子上出現(xiàn)了。
類似的優(yōu)秀設計還包括桃子那件“腋下鉆風”的睡衣,還有“襠部設計”——有女孩花15元買了條男士運動褲,才發(fā)現(xiàn)褲襠多縫了一塊布,以防止襠部裂開,她很是驚訝,“我今年29歲,從來沒有見過一條女褲在襠部加固”。
就連飽受詬病的口袋,也有很多解法。有女孩曬出自己穿男褲登山的照片,原來,男裝不僅能設計超多口袋,而且還非常隱秘,她在褲兜里裝了一把傘、一瓶礦泉水、一部手機,依舊完全看不出來痕跡。這條評論得到了不少人的共鳴,有人說,穿男裝之前,褲子即便有口袋,也最多只能放下半個手機,她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太胖了”,直到無意間穿了男裝,口袋又多又深,她終于體驗到“彎腰撿東西不會硌到肉”的舒適感。
花更貴的價格,卻只能買到不那么舒服的衣服,不少女性因此有了“慘遭背刺”的感覺。米米記得,買了那條有6個口袋的男裝褲之后,她又下單過兩條相近款式的褲子,但一旦帶上了“女裝”“原創(chuàng)設計”的字眼,價格就變成129元、239元,但論布料的舒適程度,居然還比不上那條19塊的。
而被“背刺”感最強烈的瞬間,是男女同款被放在一起對比時。網友“嘻嘻哈哈”和男友在同一個鏈接買了同款三合一沖鋒衣后,發(fā)現(xiàn)男款布料有型、里面的絨更密實、里布也更好,女款“布料皺皺的很難看,里布就像是穿了幾十年的男士秋褲”,“之前看別人說有些男生的衣服質量更好,我今天算是見識了”。
“朕朕嬛要diss你”也是,花同樣價錢買了兩款抓絨衫,甚至發(fā)貨地點都一致,但男款絨更柔軟質量更輕,女款絨更粗糙,且偏硬偏重。
兩條帖子都獲得了超過2萬點贊,幾千人評論。有人吐槽“女裝退貨率怎么這么高,你們心里沒數(shù)嗎?”有人表示“悟了”:“以后買衣服要優(yōu)選男裝小碼童鞋大碼了”,“這是逼著我去買男裝?”。
當下,不滿被女裝“背刺”、主動穿男裝的女性越來越多,大家將這種購買理念總結為,更想買屬于“人”的衣服,而不是“女人”的衣服。
女裝快消品,男裝耐用品
帶著諸多不滿,女性購物者忍不住對服裝設計師靈魂發(fā)問:“加個口袋、加個水洗標遮擋,就那么難嗎?”
90后女裝設計師靈子的回答是,不難,但這不是設計師們優(yōu)先考慮的訴求。在服裝行業(yè),男裝和女裝,執(zhí)行著全然不同的評價體系。
其中,女裝的第一法則是“好看”,第二法則是“顯瘦”,這考驗著設計師們的審美、對女性身材的把握,為了讓一件衣服更好看,設計師們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樣的款式和顏色。而一句“女人的衣柜里總是缺一件衣服”,又在不知不覺間放大了一代又一代女性消費者的購物需求,讓女裝變成了“快消品”。
至于男裝,還是一種“耐用品”,強調的是功能性、舒適性。畢竟,男裝的版型大多是簡單的日常款,變換不出太多花樣,不需要太多設計。靈子記得,自己從服裝學院畢業(yè)的時候,找工作的首選是女裝,就是因為覺得“男裝設計太無聊”,設計師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細節(jié)處下功夫,思考如何讓一件衣服穿起來更舒適。
作為女性,靈子也不是沒有過改變女裝的嘗試。此前,靈子在一家快消女裝工作,她也常常覺得,沒有口袋這件事是個煩惱,于是,她會特意在一些裙子上畫出口袋,但最后的結果顯示,這些衣服的銷量并沒有太多提升。反而,有一件不挑體型的娃娃裙,成為靈子設計里的超級爆款——這條裙子是歐根紗面料,樣式好看,不方便加口袋,但還是全網賣出5萬件。
服裝設計仍然是一個關注市場反饋的行業(yè),銷售數(shù)額就是實打實的衡量標準。在這種時刻,靈子會有些無奈,盡管女性們對于女裝的吐槽頗多,但并沒有堅定到能徹底改變行業(yè)的默認法則。
底層邏輯的不同,改變了男裝和女裝的生產流程、生產成本。
在靈子所在的女裝品牌,為了讓一件衣服“更顯瘦”,版型更好,起碼需要打版(把服裝創(chuàng)意設計圖做出樣板)三次。在這個過程里,負責打版的版師,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越正規(guī)、專業(yè)的女裝品牌,越會在版師的聘請上下功夫,打版的次數(shù)也更多,一些大型品牌,為了方便多次打版,還會自建工廠,這些都攀高了一件衣服的生產成本。
但更多的快消、淘寶女裝店,為了省錢,找的工廠都是外包。這樣一來,“坑”也來了。靈子說,他們曾經找過一家外包工廠,做出來的樣衣很不錯,但有一次,設計師們去實體店看,發(fā)現(xiàn)批量生產出來的衣服跟樣衣完全是不一樣的品質。品牌方一問,才知道工廠換了版師,不僅如此,對方還以“之前的面料沒有了”為借口,偷偷換了布料。
制作流程更復雜的女裝,顯然擁有了更多變量。另一位女裝淘寶店店主陳雅麗也覺得,衣服品質好不好,和工廠品控的把控很有關系。作為賣家,如果對衣服細節(jié)質量要求很高,那么光這一個要求,“10家工廠里,能有一家滿足需求就不錯了”。
相比起來,男裝不僅設計簡單,普遍基礎款的衣服,簡化了制作流程,能節(jié)省下不少生產成本——不需要多次打版,節(jié)省了打版費;大多是基礎色,能節(jié)省諸如調色等的布料成本;更不需要為了添加諸如蕾絲、針織、織金等的特殊工藝,去尋找做工更好、機器更高級、價格也更貴的工廠。制作成本低了,男裝得到了更多的價格空間,去尋找更好的服裝面料,或者只是單純地降低價格。
一件女裝,要滿足價格便宜、質量過關、設計好看、同時是原創(chuàng)這四點,有點像無法同時滿足的完美四角。不同的女裝品牌各有取舍。
一些需要追逐潮流的快消品牌,選擇壓縮成本。靈子記得,自己設計裙子時,老板還要限制布料價格,如果一條裙子需要2米5的布料,料子最多能用30元每米的,才能把一件衣服的價格控制在500元以內,同時保證盈利。但凡布料價格上了50元,衣服的客單價就能上千了,為其買單的人不會太多。
一部分淘寶女裝店,舍棄的是原創(chuàng)性——干脆不請設計師、也不請版師,直接“借用”原創(chuàng)店的衣服拓版,可以節(jié)省下不少成本。靈子說,如果這家店鋪有點良心,甚至會選擇更好的布料,某種程度上,消費者們所體驗的性價比反而更高。
也有品牌走向大眾基礎款。陳雅麗覺得,如果單純從布料上看,最舒服、又最有性價比的布料就是全棉,比如精梳棉、pima棉,“全棉并不是奢侈品”。在電商卷價格的當下,工廠們已經有了偏好,也會挑客戶——更能出單的爆款。一件能賣3000件的衣服,“工廠搶著做”,但如果只能賣100件,“還得加錢求著工廠做”,那就只好設計舒適、且大眾的衣服,從量上壓低成本。
只是,女裝實在有著過于龐大的消費市場。更多時候,只要衣服好看,就有人買單。靈子有朋友在電商品牌做女裝設計,一個月要畫出上百個款,好看、好賣就行了,哪還有工夫去關心質量和細節(jié)?
換句話說,四角雖然苛刻,但一些女裝可能只滿足其中之一,消費者們難免覺得“貨不對板”“性價比低”,最終,在“七天無條件退款”的規(guī)則里,演變成女性消費者和女裝網店之間的巨大矛盾。
穿“人”的衣服
盡管大方向沒變,但身在行業(yè)內,靈子還是感受到一些女裝轉變的“星星之火”。
女性消費者的審美偏好,的確在發(fā)生變化。靈子的團隊此前分成兩個組,一個組做“淑女風”,一個組做“潮酷風”。她做的是“淑女風”,系列里三分之二的衣服,都帶有蝴蝶結。但近來的銷售數(shù)據(jù)顯示,女性消費者越來越不愿意為蝴蝶結買單,淑女風漸漸賣不過另一個比較酷的組。領導們都覺得,以后屬于這個風格的受眾會越來越少,團隊開始做偏運動的款式,對設計師們的要求是更加實用。
失去的消費者里,就包括米米和桃子。米米記得,再早幾年,她也會買一些“特別女性”的衣服。只是,這類衣服往往比較緊,每次穿上,基本上就跟“舒適做自己”這件事告別了,仿佛被時刻提醒得端著,然后開始期待回家解下衣服、脫掉內衣的時刻。
當女性開始看重衣服的功能,而不是為“女性”兩個字付費,最先被沖擊到的,就是那些缺少實際功能的女裝品類。比如,曾經廣為流行、主打為都市麗人們設計的“通勤女裝”,在桃子眼里,就是徹底的“虛假需求”,她一度疑惑,為什么只有女性要穿通勤女裝?以及,上班穿這么精致,究竟有啥用?
這種越來越普遍的心態(tài)反映到數(shù)據(jù)上,就是通勤女裝業(yè)績的顯著下滑。比如在去年銷量下滑超過35%的商務時裝品牌Lily,還有曾多次在天貓雙十一擠進過銷量前十的Only、Vero Moda等時裝品牌,也以掉出Top20的數(shù)據(jù),結束了經營略微慘淡的2023年。
女性不再愛蝴蝶結之后,服裝行業(yè)還流行過“無性別”衣服,想要擠進女性空出來的衣柜。
最先開始追逐這陣風的,是一些國外快消品牌。比如ZARA,早在2016年,就推出“無性別”(Ungendered)服裝線,H&M也做過Denim United系列。不過,在當時,品牌們對打破性別界限的理解,就是做最大眾的基礎款,里面包含的單品,總是那些黑白灰的T恤、衛(wèi)衣、牛仔褲,很快引起網友們的吐槽,好像所謂創(chuàng)新,就是平淡乏味。
那之后,包括bosie、NOCAD、NA.D、UNVESNO等國內品牌在內,一些主打“無性別”的品牌創(chuàng)立,開始作為一種單獨的服裝品類被大眾所熟知。其中的代表bosie曾經風光無限,成立不到4年時間,就拿下過7輪融資,一度被看作站在了新的風口。
不管是男裝、女裝,亦或是無性別服裝,越來越被在意的,其實是衣服的本質——女性并不是想獲得一件“男友風”“中性風”的設計款,而是得到更加舒適、更有性價比的穿衣體驗。
如今,桃子更喜歡的是“無差別逛街”,會被她買下的衣服,男女裝都有,但往往具有實際功能。比如,要去爬山,就買一件防曬衣,要去寒冷的地方玩,就買一件加厚的御寒羽絨服。其中,不少品牌的羽絨服都是男女同款,這更加驗證了她的想法——由于冬裝的核心用途還是御寒,是為“人”設計的衣服,因此男女裝的區(qū)別反而不是很大,相比起來,夏裝就是“粉紅稅重災區(qū)”。
這種心態(tài),或許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運動風正在成為一種新的大勢所趨。今年,靈子也選擇從快消女裝品牌辭職,轉而加入了一家運動品牌。她對比過運動品牌和前司的區(qū)別,然后發(fā)現(xiàn),運動品牌的邏輯和男裝更像一些,強調的是“版型優(yōu)先”,內部有專家團隊,專門研究國人體型,基本的版型確定了,再讓設計師去做一些額外延伸。
當然,就目前而言,穿男裝并不是完全適合女性,不少女性因此總結出一些訣竅來。桃子說,男裝最大的問題是“肩寬過寬”,讓自己看起來像個正方形,因此,挑選男裝時,她會優(yōu)先選擇窄肩款。米米的經驗則是,男褲的腰圍一般偏大,每次穿男褲,一定需要扎腰帶。
有的時候,這種穿衣風格還會被外人吐槽。有一次,米米穿上寬大的男褲,卻得到一句帶著嘲笑意味的評價:“你是不是把你外公的褲子拿來穿了?”
如果在以前,聽到這種評價,米米會有些不好意思,但如今,她已經不愿意為別人的目光犧牲自己的舒適,只是利落回應:“對啊,那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