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申論分論點論證一直都是讓考生比較頭痛的一個方面。例證法作為考生比較青睞的論證方法既能較容易豐富文章的內容,同時也能增強論證的技巧性。今天中公教育就針對申論文章寫作過程中如何進行文章論證的問題來談一談例證法的運用。
一、 案例的常見分類例證法中常將案例根據屬性分為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根據數量分為單個案例,雙案和多案例。按照案例內容可以分為典故案例、熱點案例。按照空間可分為國內和國外案例。
二、 例證法中案例的選舉標準例子選取有三個基本原則:第一,有效。言外之意在于事例選取必須符合需要論證分論點,在選擇角度上與分論點論證道理一致。如田忌賽馬故事可以論證打破常規具有創新思維。第二、典型。最好選擇代表性較強事例,少用自身經歷和代表性差的事例。第三、新穎。最好使用近一兩年發生的熱點事例,少使用頻率太高且老套的事例。如人才使用就想到三顧茅廬,助人為樂想到就是雷鋒。要多使用如當代各省市人才引進政策、天津助人為樂好人趙玉森等等鮮活的事例。
三、 案例來源:材料內+材料外從材料中挖掘故事案例:主體+背景+做法+結果
以云南2019年申論材料為例,論證分論點“與時代世界相融,與時俱進,提升基層治理能力”。論證材料從材料3中“而如此細致的家訪工作的背景又是什么呢?…… 2016年,F縣開始探索干部走訪、教師家訪、醫生巡訪、農技隨訪的‘四訪’機制。”
“我們的‘四訪’工作可不是各做各的,而是實現了信息的互聯共享。教育、健康、技術都和收入息息相關。通過兩年多的工作,我們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信息檔案,這對我們這個深度貧困鄉的精準脫貧工作有重要意義?!蔽臅浾f道??筛某伞八脑L”工作實現的是信息的互聯共享,服務的是深度貧困鄉的精準脫貧工作。
從材料外發散思維聯想案例
結合材料中提供的案例進行類比聯想,同樣由“四訪”這一互聯互通的做法,可以聯想社會治理相同的互聯方式如網格員、掌上四合院等方式。
將材料外與材料內攝取的案例進行整合,得到分論點整個論證:
與時代世界相融,與時俱進,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善治體現出治理的包容和韌性。在基層治理過程中,通過多種創新之舉,提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正如保護民居以人為本、與時俱進,避免走向兩個極端,實現文化傳承。又如“四訪”工作實現的是信息的互聯共享,服務的是深度貧困鄉的精準脫貧工作。網格員、掌上四合院等實現民眾與治理者的信息對接……種種新模式都反映出當下基層治理思路的靈活變通,將基層發展與社會方方面面互聯互通,不斷邁向治理新臺階。跟上時代的步伐,互聯互通,終有一天,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終會實現。
四、 高分案例如何寫一個案例精煉表達論證+道理分析
思路:分論點+解釋過渡+一個案例描述+點明啟示(與案例位置可以交換)+總結回扣分論點
如四川2018年上半年分論點論證之一:
人才建設工作,當繁勿簡。人才建設工作,政府干的越多,人才辦事越快,人才吸附力越強;政府干的越少,服從麻煩越多,人才抱怨越多。正如在成都市2016年以來啟動的人才建設工作中,政府堅持“讓政府多干事,人生少跑腿”的理念,組織人員前往北上廣深開展人才引進工作;推出人才公寓、全面建設互聯網+人才服務體系讓人才 辦事便捷;推出“蓉漂”計劃、啟動成都地鐵音樂會等營造現代化的城市形象,助力成都成為新一線城市的“榜首”。人才建設工作,政府應不怕麻煩,多方施策,只有政府作出了充分的努力,才能實現“聚集四方人才,匯集四方力量”。
雙案例對比論證+道理分析
思路:分論點+解釋過渡+正反兩個案例對比+點明啟示+總結回扣分論點
案例對比論證的 優勢在于更能強調分論點的合理性。在使用的時候需要注意選舉對比案例就分論點中的觀點進行對比。如2018年四川上半年申論分論點論證之一:
“繁”,是指引進人才思慮要“繁”。招攬人才目標簡單,但只有思慮周全,準備充分,才能四方輻輳。夾在兩座副省級城市間的 W 市能匯聚人才彎道超車,便是做到了這一點。該市不但普惠支持大學生,而且遠程借智建團隊,更以鄉情感召引人才, 用一套招式繁多的組合拳,打出“人才高地”的好結果。可反觀部分三、四線城市, 卻是思考簡單,不是用“錢、房、戶”這三樣“舊彩禮”引鳳求凰,就是以高額補貼優待外地人才。但是三、四線城市的經濟實力、區位優勢有限,單憑物質誘惑無法引來志存高遠的“新鳳凰”,而厚彼薄此、重外輕里的政策更令本地英才寒心離開。對比可見,引進人才需要多思多慮,只有想得周全,才能做得簡單。
多案例排比論證+道理分析
思路:分論點+解釋過渡+多個案例排比+點明啟示+總結回扣分論點
多個案例論證的優勢在于加強分論點的說服性。在使用的時候要注意短小精悍,不易闡述過多。如2016年國考地市寫作分論點的論證:
“好政策”符合人民意愿?!昂糜曛獣r節,當春乃發生”。群眾公認的“好政策”,往往能夠“恰逢其時”、應運而生,登上歷史舞臺,發揮重要作用;往往能夠滿足當時人民群眾最為迫切的需求,推動社會發展。我國歷史出臺過的一些“好政策”,往往代表了一個時期、一個階段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反映了群眾最迫切的呼聲、意愿。例如,新中國成立后“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滿足人民擁有基本生產資料的愿望。1978年恢復高考的教育政策,滿足了廣大知識青年渴望追求知識和真理的意愿。即將實行的“全面二孩”政策,是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重大調整,也滿足了人們生兒育女,安享天倫之樂的迫切愿望。當然,“好政策”作用遠不止此,它既是送給群眾溫暖、福祉的“陽光”,又是涵養公民良好品性和素養的“土壤”。
中公教育希望各位考生掌握例證法的規律,有的放矢,針對性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