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學習體會
研讀本文章后,“單元”這個名詞在我的認知里有了一個清晰的印象。一個單元就是一個微課程。現有教科書中的單元, 譬如生物教材中一個單元通常是一個主題下的幾個系統或結構,如果這幾節課沒有一個完整的“大 任務”驅動,沒能組織成一個圍繞目標、內容、實 施與評價的“完整”的學習事件,那它就不是我們所講的單元概念。確切地說,那只是內容單位,而不是學習單位。一個學習單元由素養目標、課時、情境、任務、知識點等組成例如生物學中: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其中分為七個系統,將人體的結構串聯起來,所以單元就是將這些要素按某種需求和規范組織起來, 形成一個有結構的整體。
文章中談到教案存在的一些問題。教案中其主語還是教師,而不是學生,我們的“學習目標”還是有一部分教師寫成教學目標,而在教學過程是教師也總是弄混“教”與“學”的主題。怎么做。我們的教案有意無意地堅持教師立場、內容或考試立場,很少基于學生的立場去關注學生學會什么、何以學會。
在教案的設計上,我們要更加注重評價任務,關注“教學評的一致性”,關于評價任務,對于我來說, 評價任務是教學設計的難點,評價任務就是檢測目標是否達成學習任務,目標指向哪里,評價任務必須跟到哪里。
我們的課程當然離不開知識學習, 但中小學生對于知識的意義的感受與理解往往是通過在真實情境中的應用來實現的。如在生物課堂中,在我們剛剛講的眼球的結構過程中,“晶狀體的變化導致近視、遠視的形成”必須建立在實際情境中。讓學生尤其是配戴眼鏡的學生,通過“觀、摸、做、析”等親自去體會。如果不把課程與真實世界的做事、做人建立聯系, 那么,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就只剩下死記硬背、機械操練,毫無意義可言。
目前,在我的課堂上,生生、師生確實動起來了,只不過動得質量和效率如何,這一問題還需要我不斷的去思考,探究,需要在學生發起對話、教師理答、推動對話等方面繼續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