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校外培訓機構被叫停,有人說是提倡教育公平,我不認為是這原因。
培訓機構,是注冊的培訓公司,同時還存在,沒有注冊的地下培訓組織,。
關鍵是這些地下培訓組織,都是由各個學校老師們自發組成的,他們利用校外時間之余,來組織有償校外學生輔導班,利潤報酬咱不評論貴與廉,這都是,孩子們家里,本著孩子提高成績愿意花錢的結果,這樣也算正常。
不過,這樣時間一長,老師們在學校上課的質量,就該大打折扣了,得省事就省,老師責任心逐漸退化了,孩子成績上不去,家長著急,老師就開始出方子了,他們和私下搞培訓都是一體,本來正常課堂能講明白的,就給你來個大概其,想明白就花錢,補高價課,這樣一來,就是惡性循環了,倒霉的是學生及家庭,這樣下去孩子學習成本之高,家庭負擔之重,就可想而知了。就大多數普通家庭,一個孩子課外輔導費,完全剝奪了整個家庭生活中的其它消費,和生活外的精神消費,這樣,對整個國內消費大環境,都產生了嚴重影響。
這就是國家叫停培訓機構,和嚴查校外輔導班的真正目的。
校外培訓機構有兩種不同的生存方式:
1、鉆政策的空子,找到自己生存空間。這種方式必然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會在不斷的拉鋸中痛苦不堪,政策也總會找這些機構的軟肋著手整頓。這種模式一般是迎合家長的需求,而忽略政府的主導意向。
2、按政策的大方向走。比如素質教育等,盡量做學校的有益補充,而不是和學校雷同,甚至破壞學校的節奏和生態。按這樣的方向走,一方面會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基本不存在政策打壓的問題。但問題是,如何讓家長接受,并獲得家長的支持,畢竟最終掏腰包的是家長。
重點來談一下第二點,第一點多說無益。
按第二種思維做校外培訓機構,基本不存在政策上的打壓問題,比如對于素質教育國家是鼓勵的,對教學場地、消防等都沒有要求,只要拿到工商執照即可正常開業。但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把國家政策導向和家長需求結合起來,否則只符合政策要求,但家長不買賬也生存不下去。
家長最頭疼的問題重點還是孩子的學習成長,所以學習永遠是家長最關心,也最有付費意愿的領域。比如學校重點在傳授學生知識,那么你就可以把重心放在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上,這就和學校形成了完美的互補,象我們的學習力教育很多家長從很遠的地方都希望過來學習。又比如現在教育主管部門把藝術、體育納入中考,那么藝術、體育也必然會成為越來越多家長的剛需。
整體來說,校外培訓機構最好的方式不是去找政策的漏洞和空間,還是要跟著政策的大方向走,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的空間和領域,這樣就可活得越來越滋潤,而不會因政策的風吹草動而受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