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細雨 潤物細無聲 —— “雙新”背景下的班級文化建設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教室環境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顯而易見。2020年以來,河南省新課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已經開始實施,班級文化環境對學生道德習慣、集體意識、核心素養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班級文化建設中,以學校德育工作為主導,以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班級文化建設的持續加強,不僅是學校育人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國家、社會進步的需要。因此,了解班級文化的內涵結構,把握班級文化的特點,充分發揮班級文化建設對學生核心素養、道德情操的教育功能,就非常必要了。
一、理解班級文化內涵結構
百度百科對于文化的解釋是這樣的: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于物質之外,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
班級文化內涵是通過教室設計、班風建設、開展各種文化活動,以及教師的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受到熏陶與感染,形成積極的道德認知,將內化內化、升華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班級文化需要從兩個方面建設:第一是進行物質文化建設,即班級環境文化建設,如教室設計的獨具匠心,教學設施的現代化,班級環境的小綠化等;第二是進行精神文化建設,如教室墻面、板報的設置,文體活動的開展,班級制度文化的構建等。班級文化把積極的價值觀念和人生信念注入學生的心中,引導、規范和激勵著學生行為。
二、把握班級文化魅力特點
(1)具有觀賞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通過各種物化形象展現班級文化內容:教室墻壁布置、標語口號、桌椅擺放、環境衛生打掃等。學生布置欄目“我最棒”、“學海泛舟”、“心愿心語”、“圖書角”、“榮譽欄”等,是教室里最亮麗的風景線。班級文化的藝術形象,要有觀賞價值,又能引起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達到觸景生情的效果。
(2)具有獨特性。
每個班級都有著不同的學情,這就決定了班級文化內容也不能雷同。班級文化建設中不能互相抄襲,照搬雷同。每個班級都應該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確定特色班級文化內容,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比如創立班風“明志、勤學、慎思、靜處”、班訓“沒有人可以回到過去重新開始,但誰都可以從現在開始書寫一個全然不同的結局”“拼搏進取,永爭第一,我努力,我精彩”“良心無愧信心無畏,恒心無敵青春無悔”、班歌、班級誓詞,要獨具特色,形成班級自豪感、歸屬感。
(3)具有發展性
班級文化要隨著社會、時代、學校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更新。更新、創新內容與形式,與時俱進,把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結合起來,走在時代發展的前列,體現鮮明的時代色彩。例如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國夢”,需要融入到班級文化建設中,把個人夢與國家夢結合在一起,促使學生樹立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高遠志向。
(4)具有滲透性
班級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和教育作用是無形的,如春風化細雨,潤物細無聲。在每一節課堂,在每一次活動中都在進行著文化的傳遞傳承,思想意識的滲透。名人名言日日換、勵志文章墻上掛、文體活動常常辦,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創新班級文化,接受班級文化的熏染,內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
(5)具有實踐性。
班級文化需要師生共同建設,需要動手實踐,要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通過多樣的文體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充分發揮班級文化在學生發展中的活力。如舉辦演講會、歌詠會、讀書交流會、書畫展及各種文體活動,完全可以放心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組織能力,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三、發揮班級文化建設對學生道德情操的促進作用
(1)塑造完整人格,培養健康心理
高中階段的學生,充滿著無限的精力和對知識的無限渴求,尤其渴望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多彩的班級文化可以適應中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精神需求。個性特長較突出的學生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和形式,看到自己的價值,激發他們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樹立一個真實、完整、積極的自我認識,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態度。當今中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是比較差的,而優美的班級環境、豐富多彩的班級文化、和諧的人際關系能培養學生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豐富多彩的活動一方面擴大了學生的交往圈,使內向孤僻的學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擴大胸懷;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因沉浸在歡樂或業余愛好中,因注意力轉移而沖淡和忘卻不愉快的心理因素,能夠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培養審美情趣,陶冶學生情操
班級文化具有藝術欣賞性,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可以培養學生廣泛而有益的興趣愛好,塑造活潑開朗的個性品質。通過室內小綠化,擺個花盆、種些花草,把自然美呈現給學生,使他們產生一定的審美愉悅;通過墻報、小報等形式把美育內容展示出來;通過組織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朗讀詩歌、聆聽音樂、欣賞畫展、觀看電影等,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操。各種生動活潑的文化藝術及活動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對學生的品德起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不知不覺地被班級文化所展示的風采所感染,從而激發了欲望,啟迪了智慧,陶冶了情操。
(3)形成認知導向,規范學生行為
班級文化是由師生共同創造和享有的文化氛圍,在這種氛圍當中生活,學生必然受到有形的或無形的、有明文規定的或無明文規定的等各種規范的要求和制約。如學校班級的規章制度、各種活動的基本要求,以及師生的行為習慣等,都對學生的行為起著規范和制約的作用。這種規范作用,有助于學生要求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試想一下:面對光潔的地面、優美的環境,誰又會亂扔紙屑、隨地吐痰呢?面對雪白的墻壁,又有誰會亂涂亂畫呢?
(4)增強協作精神,強化集體意識
班級文化建設是以教室為空間,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方向,以塑造班級集體形象為行為要求。這就要求每名學生必須處理好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為了集體利益要犧牲個人利益,否則就會受到來自集體的無行壓力。反過來,一個充滿理想、團結友好的班集體會使學生親身感受到集體的溫暖,體會到集體力量的偉大,樹立個人要服從集體、嚴以律已、寬以待人的集體主義觀念。
(5)樹立競爭意識,增強進入社會的能力
班級組織創建的各種競賽活動對學生樹立強烈的競爭意識、參與精神有著積極的意義。如舉辦的學生演講會、書法比賽、籃球乒乓球比賽、田徑運動會等活動,既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又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了鍛煉。豐富多彩的班級文化既可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多種技能,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還可以磨練學生意志,提高學生組織能力和競爭能力,為以后走向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班級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構建和諧班級,陶冶學生情操,使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這需要學校、師生和家長共同關注班級文化建設。優秀的班級文化一定能做到“春風化細雨,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