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外地戶口在利川市上小學可以。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讀有一定的手續和條件。
1、有在讀書地方一年購房或租房合同。
2、要有在讀書地方一年的營業執照(一年的打工合同證明書)。
3、有在讀書地方購一年的社會保險證明材料。
4、有孩子所在的戶口本。
5、有適齡兒童報名時須提供預防接種證。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必須提供“四證”。
1、其父母的身份證明;
2、公安部門辦理的本市暫住證;
3、戶籍所在區縣教育局(或鄉鎮政府)同意其出外就學的證明;已在原籍就學的學生,還應持有原籍學校出具的轉學證明和學籍檔案;
4、其父母從業證明或用工合同。
提供“四證”后,經區縣教育局核準同意,根據其居住地可安排相對就近的學校就學。
公立幼兒園規定寶寶在三歲以上且身體健康要體檢證明(幼兒園指定的體檢醫院證明)。看戶口管片歸屬哪個幼兒園。每個地區幼兒園報名時間都不一樣。你最好先去幼兒園咨詢一下。
利川市位于湖北省最西部,南鄰瀟湘、西靠蜀渝、北依三峽。清江自西向東橫貫境內,平川大壩與山地丘陵鑲嵌兩岸,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全市平均海拔1100米,總人口84萬人,在4602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息繁衍著以土家、苗族為主體的18個民族。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級市。 利川氣候獨特,資源豐富,有豐富的煙葉、草場、水能、風能、天然氣、礦產和旅游資源,素有“壩漆之鄉”、“黃連之鄉”、“水杉之鄉”、“純菜之鄉”、“山藥之鄉”、“歌舞之鄉”的美譽。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43種,其中,天然氣儲量達98.67億立方米,石膏礦藏量144億噸,生物礁藏量200萬立方米,可供開發的水能資源31.3萬千瓦,風能資源80萬千瓦。境內有一個洞——世界容積量最大的溶洞騰龍洞;一座寨——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美的土家古寨魚木寨;一棵樹——被稱為植物活化石的“水杉王”;一口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筑群落大水井;一首歌——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并傳唱全球登上世界藝術殿堂維也納大廳的“龍船調”。這里群山疊障,林海莽莽,生態優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最適合人類生存,讓人留連忘返。是上天恩賜的寶地,也是急待開發的熱土!
利川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建市近二十年來,全市人民以勤勞和智慧改天換地,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社會事業蒸蒸日上,人民生活穩步提高,形成了煙葉、能源、醫藥、建材、食品工業體系,獲得了“我最喜愛的中國西部名城”殊榮。如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道上,正在搶抓宜萬鐵路、利涪鐵路、滬蓉西高速公路動工修建和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等契機,實施以民營經濟為主,推進以工業興市、項目立市、旅游強市的追趕型發展戰略,打造實力利川、活力利川、魅力利川,鑄就一個大而強、富而美的中國西部名城。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利川市位于鄂西南隅,東接恩施市,南界咸豐縣,西南與重慶市黔江、彭水兩縣相鄰,由西至北與重慶市石柱縣、萬州、云陽、奉節交界。地跨東經108°21′至109°18′,北緯29°42′至30°39′。東西寬92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4602平方公里。利川市境屬云貴高原東北的延伸部分,地處巫山流脈與武陵山北上余脈的交匯部,山地、峽谷、丘陵、山間盆地及河谷平川相互交錯。鐘靈山——甘溪山——福寶山呈東西走向,橫于市境中部,將全境截分為南北兩半。北部為利中盆地,800里清江發源于利川,自西向東橫貫利中盆地,平川大壩與山地丘陵鑲嵌兩岸,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四周有齊岳山、寒池山、石板嶺、馬鬃嶺、麻山、鐘靈山、甘溪山、福寶山環抱。城區位于盆地偏東部位,海拔1079.5米,地理位置高于周邊各縣市。南部山高坡陡,溝谷幽深,地形復雜。齊岳山為境內最大山,如城墻逶迤西北,成為鄂渝邊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寒池山為境內最高山,如擎天巨柱聳峙東北角,海拔2041.5米。東南星斗山——人頭山——雷音山與西南掛子山一一大木峰——九條嶺如雙龍搶寶,環繞東南、西南邊境。西南部郁江出境處河涌為境內最低點,海拔315米。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利川市轄14個鄉、鎮、辦事處、開發區(設有民族宗教事務辦公室),575個村,6830個村民小組,234100戶,823340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壯族、藏族、畬族、白族、蒙古族、彝族、滿族等11個民族,人口376853人,占全市總人口的46%。其中:土家族311558人,占全市總人口的38%,苗族60906人,占全市總人口的7%,其他少數民族人口4389人,占全市總人口的0.5%。全市有民族貿易企業54家,民族特需用品生產企業2家(民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民族鑄造廠)。有民族中小學14所(民族中學11所,民族小學3所),在校學生17090名,教職工941人。其中文斗鄉以土家族苗族居多,很有特色。 [編輯本段]氣候條件 利川市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山巒起伏,溝壑幽深,海拔高度不同,氣候差異明顯,為典型的山地氣候。夏無酷暑,云多霧大,日照較少,雨量充沛,空氣潮濕。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帶,四季分明,冬暖夏熱,年平均氣溫1 6.7℃,年降水量1300至1600毫米,日照時數1409.2小時。海拔800至1200米的二高山地帶,春遲秋早,潮濕多雨,日照偏低,年平均氣溫12.3℃,無霜期232天,年降水量1200至1400毫米,日照時數1298.9小時。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氣候寒冷,冬長夏短,風大雪多,易澇少旱,年平均氣溫11.1℃,無霜期210天,年降水量1378毫米,日照時數1518.9小時。主要災害性氣候有:低溫連陰雨、干旱、暴雨洪澇、大風冰雹等。利川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光照不足,熱量偏低,降水量充沛,氣候差異明顯。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截止2008年底,地區生產總產值達389845萬元,較2007年增長12.7%。其中,第一產業192980萬元,較2007年增長4.8%;第二產業68110萬元,較2007年增長31.9%;第三產業128755萬元,較2007年增長16.0%。 [編輯本段]民俗文化
利川是世界優秀民歌《龍船調》的故鄉,是八百里清江的發源地。這里巴楚文化水乳交融,民族風情濃郁,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現代文明根深葉茂,城鄉文明程度顯著提高,文化事業蒸蒸日上,文化產業正在形成,文化設施逐步改善,文化市 場管理有序,文化區位優勢明顯增強;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如火如荼,農村豐富多彩,社區爭奇斗艷,機關方興未艾,城市文化氛圍十分濃厚。利川是全國體育先進縣市,承辦過湖北省第四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近年來,利川先后舉辦了首屆中國利川民歌藝術節、“龍船調的故鄉”經濟文化交流開幕式大型文藝演出等;2005年8月與深圳寶安聯合舉辦了《同唱龍船調》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利川,將以一個充滿文化魅力的大市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利川古隸巴國,秦漢為南郡蠻地”。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及古時相對封閉的地域特色,使這里保留著濃郁的民族風情。鄉間吊腳樓上隨處展現著一張張土苗兒女的笑靨,青山綠水旁縷縷炊煙傳送著土臘肉的醇香,街頭、村落令人眼花繚亂的是五彩繽紛的民族服飾,手舞足蹈的青年壯漢展示著“肉連響”的粗獷,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時的傳統習俗更是豐富多彩,使人沉迷……
濃郁的民族風情,使利川陶醉,令遠方人流連! [編輯本段]風景名勝 利川市位于湖北省最西部,南鄰瀟湘、西靠蜀渝、北依三峽。清江自西向東橫貫境內,平川大壩與山地丘陵鑲嵌兩岸,為有利之川,故名“利川”。素有“壩漆之鄉”、“黃連之鄉”、“水杉之鄉”、“純菜之鄉”、“山藥之鄉”、“歌舞之鄉”的美譽。境內有一個洞——世界容積量最大的溶洞騰龍洞;一座寨——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美的土家古寨魚木寨;一棵樹——被稱為植物活化石的“水杉王”;一口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筑群落大水井;一首歌——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并傳唱全球登上世界藝術殿堂維也納大廳的“龍船調”,鴿子花----“珙桐樹”。
利川歷史悠久,保存有大量古遺址和名勝古跡。境內有古遺址13處、古墓葬ll處、崖墓14處、古建筑13處、古石刻6處、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地6處,均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大水井古建筑群為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太平塘摩崖題刻、魚木寨2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南古代巴人崖葬遺址、謀道諶家牌坊、南坪如膏書院、團堡石龍寺等6處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自然景觀奇特秀麗,豐富多彩。位于城東北6公里處的騰龍洞,是中國目前已知的最大的巖溶洞穴,被中外專家認定為世界特級溶洞之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自1985年開發建設以來,接待了大批中外游客。位于團堡鄉境內的玉龍洞風景區和涼霧鄉境內的水蓮洞公園,經當地政府開發建設,已初具規模。位于謀道集鎮東南的水杉古樹,是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最大、最古老的一棵水杉母樹,樹齡達500余年,人稱“水杉王”、“活化石”、“天下第一杉”。位于毛壩鄉東南部的星斗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星斗山山形如弓背,山脊似刀梁。在利川境內,山上有十條大溝呈扇骨形展開,匯集于芭蕉溪內。山麓有三條小河蜿蜒奔流,潺潺山泉清澈甘甜。山頂曾有明天啟時所修的三邑寺一座。傳說,該山主峰隔天宮極近,常有神仙摘星辰當燈,來往于星斗山與天宮之間,故名星斗山。以其植被區系龐雜、起源古老、植物種類豐富著稱于世,人稱“華中天然植物園”,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曾接待中外植物學家前往觀光、考察。 [編輯本段]利川特產
1、柏楊豆干
2、蕓豆
3、黃花
4、山藥
5、薇菜
6、莼菜
7、雞爪蓮
能源:
利川風電資源極為豐富,已探明風電資源理論儲藏量80萬千瓦,可開發資源量30萬至50萬千瓦,被省內外專家譽為“華中第一大型風電場”。
前日,利川齊岳山風電項目特許經營權公開招標會在漢舉行。根據項目規劃,齊岳山風電項目將于明年初動工,一期工程計劃采用58臺850千瓦風機,裝機容量4.93萬千瓦。
齊岳山風電項目建設工期不超過一年零三個月,預計投資逾5億元。在此之前,我國中部地區首個風力發電場——湖北咸寧九宮山風力發電場已于去年秋投入試運行;今年10月19日,大悟縣仙居頂風力發電場開工建設。
省發改委有關人士表示,我省水電資源已基本開發完畢,我省正大力發展非水電可再生能源,包括風力發電、秸稈發電、沼氣發電、光伏發電等。省發改委正積極爭取可再生能源財政補貼,扶助可再生能源項目,以調整我省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
交通狀況
境內的318國道是連接東西部的重要交通要道。正在修建中的宜萬鐵路和正在規劃中的渝利鐵路是滬漢蓉高速鐵路的一部分,其中宜萬鐵路預期在2009年底完工,同期完工的還有滬蓉西高速公路,屆時,利川幾乎同時擁有境內的第一條鐵路與高速公路。
11月30日,重慶市規劃局正式批復了萬州至利川高速公路規劃選址。這條高速公路全長105公里,將成為渝鄂高速公路第三通道,建成后,從利川驅車到萬州只需1個小時。目前,有省道、過道通往重慶的萬州、云陽、奉節等城市,以及恩施州內的其他兄弟縣市。
目前無法通過水路到達利川,因為清江從騰龍洞變為潛河,周邊的機場有恩施和萬州的兩個機場。 [編輯本段]利川歷史 利川古稱蠻獠雜處、蠻夷雜處或苗蠻雜處之地,長期屬于少數民族集居區。從唐至明,封建王朝曾先后對西南少數民族實行羈縻州縣和土司制度。明洪武初年,開始在少數民族地區設屯置所,舉辦儒學,文武相繼,土流間用。至明末,境內共有支羅、官渡、朱砂、馬橋、木棧、孫家、九渡、三渡、忠孝、馬道、松木、元里、中壩、擂鼓、大平等屯10作處,逐漸沖破了長期形成的蠻不出境、漢不入峒的禁錮。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支羅土司黃中反明被平,改流置支羅所。明萬歷十四年(1586),龍陽峒土司歸流,次年置利川縣。至此,結束了境內土司制度的歷史。以上 重大政治變革及所發生的重大戰事,不同程度地促進了境內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也使境內的民族構成發生了變化。民國時期,境內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業已形成。長期居住在境內的少數民族以土家族、苗族及侗族為主,舊時統稱為本地人或自稱為土家人、苗家人和侗家人,各自在小集居的范圍內保持著自己的一些民族風俗和習慣。解放后,人民政府認真貫徹執行黨所制定的各項民族政策,1956年10月,國務院批準認定土家族是我國的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有關部門和單位并于1958、1980、1982年先后在境內進行了三次民族成份調查。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境共有人口680594人。其中土家族199962人,占總人口的29.4%;苗族50414人,占總人口的7.4%;侗族和其他少數民族1368人,占總人口的0.2%。各少數民族共計251744人,占總人口的37%。少數民族聚居區所占面積3100平方公里,占全境總面積的67%。
境內居民倔強、執著,重義好客,風習古樸,食喜辛辣,衣愛青蘭。舊時迷信鬼神,宗教以佛教、道教及天主教傳播較廣。語言屬漢語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中的四川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