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家長談養娃壓力:躺不起卷不動 原因簡直無奈至極!近日,養娃壓力引起社會討論。養娃到底有多大壓力?記者街頭采訪市民,一位家長表示:躺也躺不起 卷又卷不動。
聽到這樣的對話,我心里默默地嘆了口氣,這位媽媽完全沒有考慮到別人家孩子和自家孩子的客觀差距,只是一味地去對比,就得出女兒“不努力、不勤奮”的結論。
孩子最怕聽到的一個詞兒就是“別人家孩子”了。
別人家孩子都能安安靜靜坐那看書,你為啥就跟個猴子一樣,上跳下竄?
別人家孩子都能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你為啥就坐在那兒一動不動?
別人家孩子都吃了兩碗飯了,你為啥半碗都沒吃完?
父母對自家孩子的期待,全部建立在和別人的對比之上,都是孩子,一樣的年齡,一樣的學校,一樣的課外班,那別人能做到的,自家孩子理所應當要做到。
如此邏輯下,孩子的生活、學習、玩耍皆在對比之中,只要父母覺得孩子某個方面做得還不夠,就隨口挑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來對比。
父母試圖用“羞恥感”來激將孩子,期待孩子“知恥而后勇”,然而,這樣的激將法帶給孩子的,只能是“我不如別人、我太差勁了”的挫敗感。
2、不夠,不夠,你其實可以做得更好
云南一個男孩期中考了630分,滿分700,班級第4,年級前20,他滿心歡喜地告訴父母后,卻被痛罵了一頓,說他考得太差,男孩既委屈又生氣,轉頭離家出走了。
評論區里很多人說,如果自己兒子考到這個分數,做夢都能笑醒來,這對父母太不知足了。
在父母眼里,只差70分就滿分了,勻到各科就只有10分,10分你都拿不到,可見你還不夠努力,太粗心了,太讓人失望了。
其實你是可以考滿分的。
父母這種“你其實可以做得更好”的高期待,既忽略了孩子已經做了的所有努力,又否定了孩子已經取得的還不錯的成果,讓孩子對未來充滿了“絕望”。
就像在走一條望不到盡頭的路。
最終,孩子在一次又一次“我永遠達不到父母要求”的挫敗感中,失去信心,放棄努力。
3、我都想好了,我的孩子要長成這樣
日本著名的幼教工作者大川繁子說過這樣一段話:在育兒過程中最痛苦的是,對本應綻放滿天星花朵的孩子,父母堅持認為“不應該這樣,我的孩子應該是玫瑰,必須讓他長成玫瑰。”
每個父母心中都曾預設過一個“小孩模板”,長什么模樣,成什么性格,具備什么才能,走什么人生路線。
然而孩子出生以后,父母才發現,真實的孩子和預設的孩子很可能截然不同。
父母預設的孩子是活潑開朗的,真實的孩子卻是內向慢熱的。
父母預設的孩子是學霸,真實的孩子卻是學渣。
似乎,父母不喜歡的樣子,孩子統統都有。
父母竭盡全力地,想要將孩子改造成自己心目中的那個樣子,得到的結果往往是孩子的叛逆和反抗。
合理的期待,需要父母明確2個“知道”
可以說,父母對孩子不合理的期待是大部分育兒焦慮的來源,那合理的期待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1、明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一個什么樣的個體
有人說,孩子出生時就是一張白紙,父母在紙上畫什么,孩子就是什么,這句話對,但也不完全對,教養確實與后天培養密不可分。
但請別忽略了,盡管都是紙,也有材質、大小、厚薄、紋路之分,即便都是白色,也有乳白、銀白、雪白、灰白、月白等各種差別。
每個孩子都是“自帶特色”而來的。
就連月子里的小嬰兒也能展現出屬于自己的特色,更別說自我意識開始發展的大小孩子們了。
面對投奔我們而來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丟掉各種主觀預設,客觀地觀察孩子。
他(她)是一個什么樣的個體,以及這樣的個體所表現出的特征。
比如孩子的氣質類型,容易型兒童的特點是情緒溫和,積極的,能很好地適應新事物的變化,融入新環境較快,喜歡新鮮事物。
困難型兒童則情緒強烈且消極,接受新事物較慢,經常大哭大笑,易怒。
再比如孩子的興趣愛好,有的女孩子天生不喜歡洋娃娃,就喜歡奧特曼,有的男孩子天生不喜歡汽車,就喜歡過家家。
任何教育方法、手段都只能在尊重孩子個體特點的前提下產生積極效果。
你或許可以通過引導讓一個內向的孩子不再恐懼社交、勇敢上臺演講、但無法徹底改變他內向的“氣質底色”。
正如紀伯倫的詩歌里所寫:你的兒女,其實并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對孩子合理的期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認同并接納孩子與生俱來的各種特點,不要試圖推翻并改造他(她)。
2、明確知道自己孩子處在哪個發展階段
《發展心理學》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人類發展是一個持續的、累積的過程,其中,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化本身。
孩子的發展跳不出人類發展這個大規律,因此,父母要有一個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認知:
孩子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分為多個階段,且每個階段的發展任務不同。
在這個認知的大前提下,我們再來明晰3個內容:
自己的孩子現在正處于哪個發展階段
這個發展階段的各種規律、成長目標是什么
匹配這個發展階段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如果父母能夠清楚地回答出這三個內容,那么在面對“別人家孩子能做到,我家孩子做不到”“別人家父母報了多少課外班,我要不要也跟著報”等情況時,就能透過焦慮,看到問題的本質,同時堅定自己的做法,不會人云亦云。
也能站在一個更高、更廣的視角去解讀孩子那些“令人抓狂的行為”。
比如,一個總是不愿意分享玩具的2歲孩子,不是自私、霸道,而是物權意識發展期的必然表現。
在這個被“內卷洪流”裹挾著的時代,靠打雞血帶著孩子向前沖是不行的,作為引路人的父母,要抬起頭、辨方向、走對路。
每個人都會對未知的事情感到焦慮,因為不知道將會發生什么事情,更不曉得事情會按照什么趨勢去發展,所以眉毛胡子一把抓,能做的不能做的,我們都去做。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孩子,未來如何,實在無法確定。
但,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每個孩子都能像花兒一樣綻放。
保持這個期待,才能讓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