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網校一點通>社會資訊 >   正文

姐弟戀比例持續攀升 內幕曝光簡直太崩潰了

導讀:姐弟戀比例持續攀升 內幕曝光簡直太崩潰了!多地結婚登記平均年齡超30歲,其中江蘇常州結婚登記平均年齡為31 05歲,江蘇揚州結婚登記平均年齡30 27歲,浙江杭州結婚登記男性平均年齡31 7歲、女性30歲。根據杭州市數據顯示,姐弟戀比例持續攀升,女方大男方1-4歲的有12612人,占女性結婚總數19 31%。

—— ① ——

城市生活方式正在沖擊每一個鄉村

紅星新聞:此次報告提出一個判斷,在中國鄉村,單身情況值得關注。

呂德文:無論是問卷數據,還是網友的博文反映,以及我們的田野調查,多方數據都顯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30歲以上的大齡未婚青年都非常普遍。問卷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反映未婚男性青年數量占比10%以上的,城市和農村的占比都高達65%左右;而反映未婚女性青年數量占比10%以上的,城市遠高于農村。

姐弟戀比例持續攀升 內幕曝光簡直太崩潰了

根據2023回鄉見聞報告的問卷結果,無生育意愿的農村青年比例已經高達27.72%,比2021年寧波地區的數據翻了一倍有余,有一胎意愿的占比為38.04%,有二胎意愿的占比為32.49%,有三胎及以上意愿的占比為1.75%。

紅星新聞: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種變化和現象?

呂德文:我們應該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社會經過改革開放這么多年的發展,今天的整個生活方式的變革是一個連鎖性的。在這個連鎖反應里面,農村年輕人已經習得了城市生活方式。90后、00后這一批年輕人,無論生活在城市里,還是農村里,在生活方式上已經沒有本質差別。

在過去,彩禮是年輕人成家立業的一種保障。從社會學角度來看,彩禮本質就是財產的代際轉移。通過彩禮和嫁妝,財產從上一輩人轉移到下一輩人。有的地方,男方承擔的這種財產代際轉移的責任要多一些,所以一般彩禮要比嫁妝多。

最大的成本就是他要進城,要有一套房,為了在城市里面讓小孩接受比較好的教育。都市化的生活方式在逐漸地取代過去的鄉土生活方式。這個過程里面,他生活的成本提高了,但年輕人一般在20歲左右,沒有太多的能力,這個壓力在他的父母,四五十歲的中年人身上,所以彩禮,本質上是因為這一輩的父母要為子女進城過上都市化的生活方式,所提供的一種財產的提前代際轉移。

紅星新聞:跟城市社會一樣,農村也出現了一些恐婚、恐育群體。

呂德文:我們統計的那個數據相對專業機構來講不一定是最準確的。但客觀上來講,這個數據肯定是比較高的,而且基本上每年都在攀升。

我們談鄉村青年的單身情況,觀念的變化很重要。過去大家把“單身”當成一個異常,所以父母使勁砸高價彩禮,也要給兒子娶媳婦。但是今天我們看到很多地方,觀念已經妥協了,覺得單身也不是個事。我們在觀念里面接受了,重要的是,社會應該給他們提供更好的符合“單身”的一系列配套。

紅星新聞:有一種說法:農村光棍多,城市剩女多。

呂德文:城市的剩女和農村的光棍是兩個邏輯。光棍是想娶媳婦,但條件有限。剩女是不愿意降低自己的生活水準去將就找另一半。光棍和剩女,這兩個群體交匯在一起,就成了非常龐大的一個單身群體和現象。

—— ② ——

“超齡農民工”和“自養秩序”的形成

紅星新聞:你用“生活革命”來形容這種變化。

呂德文:我講“生活革命”,它是一個中性的。其實就是生活方式的都市化,鄉村也要過上都市生活。但是都市化的生活它需要有成本支撐的。因為以前的鄉土生活,某種意義上它是自給自足的經濟。這種變化對于農村來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危機。

我講的中國農村正在發生的“生活革命”,本質上指的是生活方式的革命:一個人,在他不愁吃不愁穿以后,他的整個行為邏輯都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比如我的父輩,他們當時的整個行為邏輯就很簡單,要生存,要把小孩給養大,這是第一目標。在滿足第一目標的基礎上,才能有更多更高的追求。

紅星新聞:比如老人的養老問題。

呂德文:中國歷來的養老模式,它是一個反饋模式。兒女由父母撫養,父母老了以后,子女反饋給父母,它是一個雙向的平衡。但是這個模式在第一代農民工身上出現了斷裂。對第一代農民工來講,他沒有條件來照看老人,心有余力不足,因為他有限的打工收入,要為兒子進城買房、買車、娶媳婦做準備。他反饋給上一代的就比較有限。

紅星新聞:你一直在關注超齡農民工的權益維護問題。

呂德文:只要政府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它會給所有的老人同樣的保障。其實我們下一代的農民工基本上都是按這么做的,因為現在打工,都交社保,這是城鄉一體。所以下一代人基本上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另外,看待這個問題,要站在一般農民工的內部視角。我跟很多農民工打交道,包括我的岳父,他也是第一代農民工。從他們的角度來看,覺得能夠賺一些錢,然后回家去養老,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因為農村是他從小生活的地方,那個地方有房、有地、有車,他還有人際關系在里面。客觀上來講,他的養老質量并不低。所以,能夠給他就業機會就非常重要,要暢通靈活就業的機會。

紅星新聞:你的判斷是在鄉村社會,老人自養秩序正在形成。

呂德文:我覺得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們對家庭養老、對子女的贍養沒有期待,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過去,農村的養老主要依靠家庭養老,但現在有社保。

“自養”的核心觀念是一不靠子女,二不靠國家,靠自己,我覺得今天農村的老人確實在形成這么一個秩序,一方面我們國家的社會保障水平提高了,同時他自己也會做一些充分的養老準備。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形成,年輕人生活在縣城而老年人在村子里面養老,這個時空距離已經不是個問題了,它可以實現這種相互的照應。

紅星新聞:您覺得,我們的基層治理應該如何應對中國鄉村正在發生的“生活革命”?

呂德文:我這段時間也在考慮這個問題,中國社會今天已經建立了一個比較成熟的基層治理體。

這個體系最應該做什么?我覺得最應該做的就是安置老百姓的生活,用我的詞來講就叫“生活的治理”,這應該是鄉村治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轉向。未來,鄉村作為老年農民工退養的地方,它需要基層組織去幫他,去服務好他,比如建立互助養老,老年人活動中心等。

—— ③ ——

城鄉一體化起碼在硬件上已經實現了

紅星新聞:您認為此次產生的這些熱議話題,以及調查問卷產生的一些統計數據,是否可以勾勒出當下中國鄉村的生活面貌?

呂德文:“回鄉見聞”這種形式我做了十幾年,包括我們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的老師、學生團隊每年都會做“回鄉見聞”,我們把它作為學術訓練的一部分,我們團隊的成員也分布在全國各地。但這次活動提供的信息量足夠大,很多普通人也參與進來,十萬多份的問卷,基本上全國各地的變化,我們都看得到,中國社會正在發生巨變。

紅星新聞:從這個角度來講,回鄉見聞所描繪出來的鄉村中國圖景,某種意義上超越了一些俯視的研究視角?

呂德文:你說得很對。我平常的調研,就是全國各地跑,我幾乎每年都要回家鄉。一個好的研究或者說觀察,親身體驗是其他代替不了的。

作為改革開放的同齡人,我在家鄉40多年的變遷當中感同身受,它作為中國農村變化的一個縮影,從一個封閉的,落后的,物質還比較貧乏的社會,進入今天這么一個豐裕的社會。從社會變遷的角度來講,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巨變,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從鄉土社會進入城市社會。

紅星新聞:這種鄉村生活的真切體驗,會影響到你的觀察和研究嗎?

呂德文:家鄉能夠提供超越我們科學范式的東西,親身參與的東西,會在看待很多社會問題的時候,有一種同理心。

比如,我的家鄉是客家人聚集區,會有一些重男輕女。我有兄弟姐妹五個,我是老四。我大姐小學畢業就出來打工,要幫家里分擔,姐姐要給弟弟“讓位”。在那個時候養兒防老就很正常,他整個家庭擁有社會資源就這么多。

紅星新聞:以往“回鄉見聞”里面更多帶有一些“鄉愁”,現在這種情緒好像少多了。

呂德文:這次“回鄉見聞”里面,大家寫出來的東西很樸實,沒有更多修飾,包括學術語言的修辭,也沒有很悲情的情感。前些年的回鄉記里,有悲情的東西,就是那種“鄉愁體”,帶有城市知識分子的情感投射在里面。

但今天的社會,包括寫“回鄉見聞”的那些人,他們所面對的世界,城市和鄉村本身就連接在一起了:汽車多了,路好了,基礎設施好了,房子漂亮了,還有不少人進城買房了,農村上網也方便了,接觸信息和城市沒什么區別。它說明城鄉一體化起碼在硬件上已經實現了。

另外一個原因是,今天“回鄉見聞”的寫作者主要是90后、00后,他們對鄉土本身,不像我們70后、80后有非常完整的體驗。我有一個判斷,80后是最后一個有完整村落生活的一代人,90后就沒有了,因為90后的父母外出打工了,他體驗到那種鄉土社會都是不完整的。他們對鄉村生活的走向或者它的流逝,不會產生很大的心理上的共鳴。

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车县| 临朐县| 绍兴县| 巴中市| 麻江县| 德清县| 石河子市| 壤塘县| 济南市| 阿城市| 苍山县| 永靖县| 温宿县| 屏边| 托里县| 深州市| 七台河市| 都江堰市| 水城县| 雷州市| 平湖市| 嘉祥县| 锡林郭勒盟| 靖西县| 溧水县| 科技| 贞丰县| 山东省| 台东县| 广饶县| 邯郸市| 璧山县| 宜州市| 时尚| 灌云县| 仁怀市| 微博| 海盐县| 罗定市| 浦北县| 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