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2月24日俄羅斯襲擊烏克蘭一周年新聞發布會上,烏克蘭總統弗拉基米爾·澤連斯基 (Volodymyr Zelenskiy) 在談到他的家人時強忍淚水。當被記者問及過去一年最困難的時候,澤倫斯基強忍淚水說,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不夠。
而美國《巴倫周刊》估計,烏克蘭在過去一年中經濟產出下降35%,多達三分之一的人口流離失所。基礎設施遭受了廣泛而長期的破壞,即使有大量的戰后國際援助,烏克蘭也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到戰前。
2、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沖突,仍需要和平談判
白宮曾表示,美國將“在需要的時候”支持烏克蘭,以確保對俄羅斯取得決定性勝利。
在勸和促談問題上,對于國際社會普遍支持的俄烏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部分西方國家一直避免接話。
馬克龍上周“斗膽”建議烏克蘭尋求繼續與俄方進行談判,這遭到澤連斯基的無情回懟“他是在浪費時間”。
半島電視臺指出,今年和平的前景非常黯淡,即便可以暫時放下核威脅的隱憂,也還將會有數萬人死于沖突,因此這場僵局最好在談判桌上解決。
3、西方對俄經濟制裁,但未達到他們“預期的水平”
俄烏沖突爆發前期,俄羅斯經濟遭到嚴重打擊,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金融體系實施了懲罰性經濟和金融制裁,但德媒本月22日援引數據報道稱,俄羅斯的經濟表現遠好于預期。
報道稱,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證據表明歐盟去年12月對俄羅斯石油的價格上限制裁發揮了作用。
西方對俄羅斯的多輪制裁不僅未能拖垮俄羅斯,也未能結束戰爭。美國“政客”新聞網20日報道稱,有越來越多的西方政客開始反思、質疑制裁的意義,歐洲為此付出的經濟代價真的值得嗎?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俄羅斯去年經濟僅萎縮了2.2%,預測今年的損失將更少,俄羅斯經濟甚至還可以增長 0.3%。
“因為歐盟不得不購買俄羅斯能源,俄羅斯經濟又怎么會崩潰呢。”布魯蓋爾智庫的副主任瑪麗亞·德梅齊說,“這是歐盟做出的選擇,反而幫助了俄羅斯經濟的持續發展。”
4、美歐內部反而因為烏克蘭問題加劇分歧
過去一年來,從武器援助到經濟合作,歐洲國家之間、美歐之間處處不順,齟齬不斷。
14日,北約防長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有50多個支持烏克蘭的國家參加,然而會議卻沒有達成任何實際成果,部分國家在繼續對烏軍援一事上猶豫不決,歐洲內部分歧明顯。
近來,美國不斷敦促德國單方面向烏克蘭提供坦克,但德國希望先保持冷靜,避免激化局勢,同時也希望美在援烏坦克方面“先行一步”,但美國總有借口推遲。
分歧繼續延申到歐盟會議上。22日,歐盟外交官員透露,歐盟國家未能在當天會議上就第十輪對俄制裁達成一致。歐盟國家間制裁俄羅斯橡膠和匯報俄羅斯在歐資產的問題無法形成共識。
在貿易問題上,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陰云還籠罩在歐洲上空。去年馬克龍親赴美國討個說法,結果無功而返。
本月初,德國政府也坐不住了,德國副總理效仿馬克龍,與法國經濟部長共同赴美,試圖向美國解釋法案對歐洲的傷害,希望得到美國的尊重。
然后便沒有下文了。
5、美國“一箭三雕”成為最大獲利者
總體來看,美國在俄烏沖突中持續“拱火”達成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首先,削弱了俄羅斯。在過去一年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聯盟對俄發起制裁措施近1萬項。同時,西方還對俄羅斯進行外交打壓和政治孤立。無法否認,俄羅斯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中的地位都會受此影響。
其次,打擊了歐洲。歐洲作為俄烏沖突主戰場,經濟、民生遭到重創,俄歐關系全面惡化。同時,歐洲長期追求的戰略自主權也遭遇挫折。
最后,美國大發戰爭橫財。自從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的軍工企業收益和股價大幅飆升。印度《周日衛報》指出,俄烏沖突即將開始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股價為385美元。在戰爭第一槍打響后,它就突破了470美元(增長了23%)。據美國媒體報道,戰爭一開始,許多美國參議員就購買了這些公司的多股股票。
6、一場普遍的軍備競賽已經開始
俄烏沖突不僅僅是對于俄烏兩國的災難,對于全世界而言都是一場危機,世界的不穩定因素正在不斷累積,各國軍備競賽愈演愈烈。
沖突爆發一年來,俄羅斯已經動員了數十萬應征入伍人員,并計劃將其軍隊規模從100萬擴大到150萬人。
美國已經增加了武器生產,取代用庫存供給烏克蘭軍隊。
法國計劃到2030年將軍費開支增加三分之一,而德國則放棄了長期以來禁止向沖突地區運送武器的禁令,并向烏克蘭運送導彈和坦克。
20日,在參加第16屆阿布扎比國際防務展覽會時,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表示,全球國防工業投資水平不斷提高,一場普遍的軍備競賽已經開始。
7、核戰爭可能意外或有策劃地爆發
拜登政府此前提交給國會的2023財年國防預算文件顯示,美國計劃投入3.84億美元,對位于比利時、德國、意大利、荷蘭、土耳其和英國的6個北約成員國核彈存儲設施進行升級改造。
在俄烏局勢緊張之際,美國此舉無疑將進一步加劇歐洲地緣沖突風險。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當地時間7日晚在社交媒體平臺推特上發文警告稱,當前是數十年來核戰爭風險最高的時期,核戰爭可能意外或有策劃地爆發。
面對北約集團對俄烏沖突的持續干預,普京21日在莫斯科發表國情咨文時,宣布俄方暫停履行俄美《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引發了多國對于核武器危險的擔憂。
“緊張局勢已被推升至自冷戰以來最高水平。”路透社21日評論稱,俄美兩國間相互具有威懾性的微妙關系變得極為復雜,世界和平將面臨較大威脅。
8、從歐洲能源危機到非洲食品市場,全球都感受到了戰爭對經濟的影響
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重要糧食出口國,俄羅斯還是重要化肥出口國。過去一年,受沖突影響,國際糧價攀升,糧食危機加劇,在美聯儲持續激進加息背景下,非洲、中東、南亞和拉美一些國家進口糧食的財政負擔明顯加重,脆弱群體的糧食安全進一步受到威脅。
對于許多德國人來說,通貨膨脹可能是俄烏沖突帶來的最明顯的影響。一年來,德國的物價水平遠高于近年來的水平。
而且,相比于擁有自己的天然氣儲備的美國,和擁有豐富核能的法國,德國工業受到能源價格飆升的打擊尤為嚴重。路透社19日稱,到今年年底,德國經濟將損失約1600億歐元,約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4%。
日本也沒有幸免。日本約9%的液化天然氣進口依賴俄羅斯,制裁引發的電力和天然氣價格飆升,已成為日本中小企業的沉重負擔。
9、發展中國家連帶遭災
《南華早報》指出,鑒于地緣政治、大宗商品價格和金融市場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俄烏沖突給全球經濟帶來沖擊波,發展中國家首當其沖。
半島電視臺19日報道稱,俄烏沖突一年來,數十個國家的貨幣兌美元大幅貶值,提高了進口成本。南非開普敦的眾多企業表示,為了承受南非貨幣貶值帶來的更高費用,不得不削減管理費用,包括員工的工資。
另外,糧食流通的中斷加劇了供應鏈和氣候挑戰,推高了食品和天然氣價格,并使乍得、突尼斯和斯里蘭卡等地出現糧食短缺。非洲很多國家面臨更大程度的糧食危機,人們被迫忍受饑餓。
亞洲液化天然氣的基準現貨價格也創下歷史新高,導致該地區眾多發展中國家面臨電力短缺。能源和食品進口商受到打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變得更加昂貴。
10、這場沖突或成歷史轉折點,標志著后西方世界秩序的出現
毫無疑問,俄烏沖突正在推動調整世界格局的走向:并不怎么團結的西方,比以往任何時候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都更小。
在過去的一年里,美國一直致力于創造出一個實力雄厚的西方聯盟來反對俄羅斯,形成拜登所吹噓的“全球聯盟”,并通過加深俄烏沖突的嚴重性來牽制更多國家的發展。
事實卻證明,西方在俄烏沖突的問題上遠非團結一致,更多國家并未陷入美國編織的這場博弈游戲中,美國對風云變化的世界秩序的影響力越來越存在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