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北京重癥救治:醫生連續工作16小時 究竟是怎么回事?!北京近段時間遭遇新冠病毒沖擊,醫療機構救治壓力持續加大。12月27日,有記者走訪了相關醫院的重癥救治工作,有的醫生連續工作16小時。
“經接診醫護評估后,病情危重、生命體征不穩定的患者第一時間送入搶救室開展相應治療。每日搶救近100人次患者,持續留下來的搶救患者也有約60人次,急診資源正在高位運轉。”張玉華稱。
她特別指出,目前形勢下,那些經測量生命體征相對平穩的患者,會在醫護人員進行病情評估后排隊候診。“這些患者可能要延后就診,有可能面臨長時間的等待,請廣大市民予以理解。”
急診室里患者倍增,該院的發熱樓內患者也較往日明顯攀升。張玉華稱,12月初,每天接診500多人次的發熱患者,曾出現過高峰時段排隊現象,醫院抽調醫護人員緊急支援發熱門診。目前,每日發熱患者保持在380人次上下。
如何緩解急診和發熱門診的壓力,保證急危重癥患者救治質量和水平?如何有效縮短患者等候時間?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黨委常委、副院長、急診醫學科主任郭樹彬表示,醫院全力以赴擴容整體收治能力,盡最大力量收治急危重癥患者,緩解急診和發熱門診的壓力,加快重癥患者的周轉。
記者了解到,12月15日起,該院依托呼吸、急診、重癥醫學科、心血管、神經等專科優勢,組建綜合救治病區,收治急危重患者,疏解急診壓力。整合床位資源、重癥監護病房改造、重癥理論和實操培訓等加強重癥資源儲備,提高醫院重癥患者的救治能力,降低病死率。
“截至12月26日,醫院共開設綜合救治病區15個,開放床位數538張,其中危重癥監護床位69張。”郭樹彬稱,醫院還建立重癥病區、建立亞ICU單元、開設呼吸疾病診療專區門診,擴容醫院的整體收治能力。
為緩解發熱門診就診壓力,該院在朝陽區衛健委協調下,于12月14日在朝陽區體育館開放朝陽醫院第二發熱門診,滿足屬地輕癥患者的購藥需求。這樣,就能將醫院發熱門診作為危重癥患者和普通型患者救治場所,有效地縮短了患者等候時間。
該院還上線互聯網醫院“新冠感染在線問診”服務,滿足新冠患者居家康復期間就醫需求。
此外,該院暢通醫院-醫聯體間的轉診,對于生命體征平穩的老慢衰患者,尚需要一定的醫療照護,比如氧療、輸液等患者,轉到醫聯體醫院進行后續治療。
“通過這些出口,不斷地騰出更多的發熱感染病區和急診搶救室等醫療資源救治更多的危重患者。”郭樹彬說。
他坦言,目前,醫院面臨的困難,首先是患者結構復雜。近日來院重癥患者絕大多數是老慢衰患者,其次危重癥患者人數增加,救治資源顯得相對不足。
他表示,醫院正舉全院之力支持急診、發熱、ICU及綜合重癥監護病區,并去專科化收治各類危重癥病人,配合相應專家、專科資源巡視各病區,做到診療均質化,保證醫療質量,保障更多急危重癥患者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救治。
郭樹彬建議,基層衛生服務機構重點保護脆弱人群,避免出現感染;早期識別重癥,早期用藥干預預防重癥,一旦出現新冠重癥預警指標,需要及時前往二、三級醫院就診。重癥患者二、三級醫院及時就診。
朝陽醫院是北京醫療機構全力以赴做好患者救治工作的一個縮影。記者了解到,北京佑安醫院、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等不斷優化急診和發熱門診的各項工作流程,調派全院各科室的醫師支援急診和發熱門診,增強醫護人員力量,保持戰斗力提升接診能力;北京友誼醫院全院各科室病區已全面開放,醫院統籌重癥患者收治工作,協調各方支持,盡一切力量保證每一位急危重癥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北京天壇醫院建立起一套成熟完善的接診轉科制度,包含急診接診、辦理入院、手術等全流程步驟,并不斷加強護理人員的基本操作和急救技能培訓。醫院統一調配各科室病床資源,要求對急診患者實現“應收盡收”。
北京官方強調,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聚焦民眾急難愁盼,全力以赴做好患者救治工作。堅持分級診療、分類施治,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體系,三級醫院兜住醫療救治和生命保障底線,發揮好專家團隊力量,一病例一方案做好急危重癥患者的醫療救治,千方百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